小时候,大家总喜欢听睡前故事,幻想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,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生活。长大后,大家似乎逐渐忘记了倾听和感受,而将自己闭塞在仅有的阅历中等着以后。
用心读一本书,用心倾听别人的故事,都在无形中丰富着大家的生活和思想。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年级,无论你当初是如何下定决心出国留学,无论你是否无数次憧憬过未来的留学生活,你们都将拥有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留学故事。
本期师说,大家邀请到了陶若婷老师,为大家分享她的留学之路,相信她的经历一定会为你带来启发。
【正文】初三,一个去新加坡公费上高中的机会摆在我面前,当时与父母做了很充分的讨论,关于语言、独立能力、大学选择以及可能的工作情况。基于一个小城市普通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,我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机会。现在回头看看,初中的决定其实很局限,假如现在重新分析,会加入很多其他的视角,会看到很多机会的可能性。
高三,一个去韩国全奖上大学的机会摆在我面前,又和父母做了些讨论,关于专业选择、学问理解。没想到让我瞬间下定决心的,是韩国媒体发的一篇关于我的不实报道,其中既有夸大又有捏造,当然高考发挥的不错也是最终选择放弃去韩国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本科入学就明确毕业之后要出国,大二大三考GRE、雅思、托福,大四的时候我其实很清楚,自己本科成绩和科研都不够好,也没有做好申请准备,遂和家里商量不想浪费精力,想直接GAP一年做科研,之后再申,但是经不住家里的催促,还是草草申了几所大学碰运气,意料之中的“全聚德”。于是还是GAP一年老老实实在实验室做实验,为转专业申请继续做准备,后来能拿到满意的offer,有很多幸运的成分。
从很小的时候,自己出国学习似乎就是成长轨迹里一件理所当然的事,至于为什么要出国,直到我GAP那年申请的时候都没有认真的思考过。
本科选专业,其实父母有很不一样的建议,但还是敬重了我的兴趣和选择。申请出国的专业方向,父母再次给我做过提醒,但还是敬重了我的选择。尤其是出国的时候,我选择学校和专业时相当“任性”——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,然而放在现实里面看,专业其实很冷门,除了科研之外根本没什么对口的工作。当时我跟自己说的是,现在不追一追自己喜欢的事情,难道要等到老了悔恨吗?即便之后它能带给我的也许不多,但我相信自己,总能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。申请的时候,家长想让我去北美(觉得机会多),我自己更想去欧洲(觉得有学问)。在我的申请单里,有几所比较有意思的学校想分享一下。
当时特别特别想去的学校是澳洲的Queensland,因为对两个实验室的幼儿、灵长类、鸟类行为认知研究非常感兴趣,我甚至为了它二刷了雅思写作分,结果那年澳洲洪水,教授office都淹了,学校关闭,我和他的沟通非常不顺畅,最终连申请都没有提交。密歇根安娜堡是我家长最喜欢的学校,他们疯狂安利给我,它的学科专业排名也极高,但是教授研究方向没有特别对口的,为了给家长圆梦,我选了一个领域接近的实验室写了一份申请。哈佛大学有一位年轻的助教授,研究方向很有意思,不过以我本科的学渣成绩和GRE成绩,估计只能去当“分母”。但是,我要对得起我的申请季,不申个哈佛自认不完整,于是如愿当了“分母”。当时圣安在国内是非常不知名的学校,但是院系里有多个领域相关且非常出色的实验室,当时还有引入另一个研究所一位大牛教授的计划。记得后来某天在圣安的休息室和同学一起午餐,看到最新的THE排名里,圣安比大家的本科学校更靠后,当时大家两人自嘲,为什么不直接保研,非要费尽周折跑到这么个偏远“小渔村”来。自嘲归自嘲,在“村里”的三年,不论是生活还是学习,都是我非常难忘的时光。
那么我出国究竟为了什么呢?不是父母养儿防老的投资(他们有自己的生活,也一直愿意支撑我的自主选择),不是为了给家人挣面子(我家人不爱跟人攀比,而且这学校说出去也没什么人听过),不是为了国外“更优质”的教学和常识水平(个人经历和同伴经历让我很认可国内的教育),不是为了给找工作增加筹码(海外回来的那么多,真的比在国内做过实习的受认可吗?),不是为了向往所谓的“民主和自由”或者“优秀的西方制度”(讲真我越来越认可和热爱我的祖国,中国真好),不是为了移民(但当时不排除继续在国外生活)。
留学的几年带给我最大的变化,大概是变得包容了很多。曾经,我所笃定的事情和坚持的看法是很难被渗透和改变的,比较以自我为中心。但是在圣安的几年,让我很舒服的是,尽管身边的人各自的个性极强,但同时整个氛围的包容性也极强。各色的人在相处时,不会互相刺痛,而是都在努力地去互相理解。我看到了更多的运行机制、行为模式、学问财富、生活方式、观点态度等等。有的我很欣赏、有的我不赞同。它们让我的思考有更多的借鉴,让我的判断更多维也更独立,让我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做建设和完善,而不是盲目地比较和批判。
再去总结出国留学这段经历的意义,说的高大上一点,大概是增加视野的宽度,拓展思想的维度,加深生命的广度与厚度。说的简单一点,就是“世界这么大,我想去看看”!
陶若婷老师母校
University of St Andrews
(圣安德鲁斯大学)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了解更多国际教育最新动态,欢迎关注十一学校国际部微信公众号"启航远翥"